十里春华岸 一生朝圣殿 ——寄怀母校象山中学八十华诞

潜战友之家  2021-11-05 15:26:10




十里春华岸  一生朝圣殿

——寄怀母校象山中学八十华诞 


吴素珍


最近忙着与丹婴一起同学茶艺。昨天两人顺利通过,感觉真好。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重爬高楼。细读金波的《象中往事》和歆旸的诸多象中轶事。歆旸描写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,让人忍俊不禁,佩服不已。金波的故事,还在继续如塔发光。曾经的同桌,你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。多年来,你低调做事,成就非凡,谦虚有加,从不张扬。衷心为你骄傲,为你喝彩!

此时此刻,夜阑人静,读到“让我在这再次大声念他们的名字:郑吉安老师、胡全华老师、王文熹老师、徐未华老师……”感觉一股暖流从心头冉冉涌起,湿了眼底。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慢慢在脑海里浮现。感谢命运,让我们遇上了这么多深藏的鸿儒;三生有幸,让我碰到了那么优秀的同窗同行。于此,借托金波、歆旸大作,一起忆往事,拾初心。

象中求学时期的吴素珍。


丹山之麓,丹井之旁。庠序福地,育才沃壤。登高可眺浩淼东海,处幽可枕葱茏丹山。三迁校址,十易其名。莘莘学子共济,代代薪火相传。八十载栉风沐雨,桃李芬芳;几十届俊贤英才,纵横天下。象中,象山人民的“翰林苑”;象中,象山学子的“朝圣殿”。书香满园,梦幻摇篮。有幸录入,终身受益。

感恩命运,八一之秋,入学象中。家校相距十里整,徒步抵校一时许。囊中羞涩不乘车,行李一包肩上扛。风雨无阻,周周回家。走过四季田野,领略五彩风景。有时与包丹霞同登丹山百丈岩,俯瞰南庄平原,恍如进入陶渊明的桃花源。从彭姥岭入口,伫立凝望,豁然开朗……

象中求学时期的吴素珍(右)与金波合照。

南、东、西三条大河南北走向,直通丹城柴嘴头; 上、中、下数条小河横贯东西,交织阡陌交通网。块块农田点缀其中,星星村寨座落其间。春暖花开之际,南庄平原美如画卷。南大河两岸,麦浪翻黄,草籽献紫;秧田牛犁,泥土吐香;油菜花亮,小鸟儿唱。默默小花随处可见,萋萋芳草绿满脚边。田间蛙声阵阵不绝于耳,河里鱼影隐隐穿梭而过。农夫怡然劳作,播种育苗;路人匆匆来往,串亲赶集。闲人稀落,各忙生计。

唯有几介书生,欣喜观赏,似乎胸中豪情万丈,壮志凌云;眼里憧憬未来,脚下生风。

夏天放假,农忙帮忙;体验辛劳,珍惜粮草。漫漫长假,期盼快快过;微凉初秋,重踏返校路。

滤去阴雨萧瑟,唯留唯美秋色。十里大河岸,悄焕自然妆。芦花摇曳,晚稻垂穗。秋虫呢喃,野草渐黄。远眺东山西山,层林尽染彩;近瞧西河东河,水浅狮螺多。霜渐起,草挂露。橘树果压枝,桂华香满路。偶遇路人结伴行,就嘱年少好读书。可惜年少不谙事,哪知书藏黄金屋。

河尽,直行上街,到十字街口,往西数百米,即到了心心向往的校门口。


上世纪80年代的象山中学教学楼。  

图片来源:象山县志(1988版)



校园生活,井然有序。三点一线,记忆深刻。晨操早读必不可少,吃饭上课来去匆匆。活动自习蔚然成风,男女同学默契少语。精彩片段,历历在目。亦师亦父王文熹老师,首课精准点名无名册。《荷塘月色》语文课,手舞身摇王老师。成语接龙盛老师,一气呵成归金波。我坐金波侧,only admire and admire。胡全华老师抑扬顿挫,背诵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……”纳闷:这古文怎么背得那么熟!点评芝霞的议论文,说有治国齐家的理念,好生羡慕。翁老师叫我入校体队,早上5点去彭姥岭越野跑,冬天冷风刺骨,脚底生痛,至今仍有爬岭恐惧症。肖老师严谨治学,单词用法一箩筐,copy三本还不够。徐未华老师意气风发,白天授课,晚上高歌。多谢他指点职业生涯,秉承教师衣钵……


晚自修,教室里安静如处子。忽然有人敲门,门微开,见一敦厚后生立在门外。亚萍起身迎接,接过包裹。临别,哥哥一句:“看你的啦!”至今依然如雷贯耳。兄妹之情,溢于言表。


就寝时,少不了吵吵闹闹。吴爱文老师的手电筒是信号灯。一有亮光在外,立马鸦雀无声。室友零食,共产万岁!鉍炯的炒米粉,永远过不了夜。夜有鼠闹,纯属正常。只是睡性太浓,不受干扰。东首寝室小屋前,有一簇夜来香。一到夜晚,浓香弥漫在寝室区。若有明月朗照,顿觉有诗情画意。然不知如何表达,只是深呼吸,欲把馨香浸入肺腑……


太多往事,越想越多。且留在日后,再作续篇。


今日象山中学。  

图片来源:象山县志(2019版)



四十年弹指一挥间。每每同学相聚,象中趣事是绕不开的话题。感谢皦皦鸿儒垂范,方有学子驰腾无限。如今鸿雁归巢,饮水思源。励行怀远,求知不歇。喜见朝霞,亦醉夕阳。余生唯求真善美,不惦岁月青丝染。